譚玉瑛、黃庭鋒、吳幸美帶觀眾追索香港原始味道。首集,他們穿梭田野,尋找本地鮮嫩蔬菜。三人凌晨到北區臨時農產品批發市場,確定第一個目標-鶴藪白菜。 鶴藪位於粉嶺,「鶴藪白」於六、七十年代由村民培植出來,是正宗「土生土長」蔬菜。「鶴藪白」肉厚、鮮甜、嫩口,身價較其他白菜高近倍。三人從村民口中得知純種「鶴藪白」已絕種,得農場負責人帶路,找到近似原始「鶴藪白」的白菜,從菜身、菜葉、質地辨別「鶴藪白」特點;當然不少得品嚐「清炒變種鶴藪白」。幸美體驗全人手曬白菜乾之繁複程序,體會每一棵菜乾的矜貴。 菜種可算是農民的「命脈」,主持有幸一睹買少見少的本地梅菜菜種,再到元朗白沙村尋找新鮮梅菜。村民譚太直言,種梅菜難於打理,故不會對外銷售,加上農地機乎全被發展,恐怕本地梅菜漸漸消失;接著與譚玉瑛田野間炒梅菜,兩位年輕主持隨香味而至,一嚐幸福滋味。 香港農地逐漸消失,但仍有熱心之士為本地蔬菜出心出力。農場負責人林耀心(Sam哥)放棄安穩工作,全職種菜。主持就地取材,學習醃蘿蔔菜脯,揭開集合工夫、時間、陽光結晶的製作過程。庭鋒體會為農作物澆水的辛勞,不禁佩服Sam哥的堅持、樂觀,從種菜而來的滿足,感染身邊人。
香港養魚戶愈來愈少,譚玉瑛、黃庭鋒、吳幸美見證本地靚魚養成過程。「魚塘老行尊」郭木泰(泰叔)五十多年來年終無休、風雨不改打理魚塘,當中的感情和滿足感,助他跨越過程中的道道難關。主持走入新田的魚塘,親證泰叔不惜耗時,堅持餵飼花生麩、麵包傳統飼料之原因;再品嚐養生鯽魚湯。 泰叔每年親自到海邊捉魚苗,庭鋒、幸美落水體驗,始知捕捉過程考眼力!接著頭盔上陣幫忙收魚,把新鮮漁穫送到元朗鮮魚批發市場。庭鋒從鮮魚批發戶口中,得知泰叔的漁穫贏盡口碑,質素高下立見,可見泰叔經驗、心機之回報。面對本地養魚業青黃不接,泰叔為何不望年輕一代承繼?私房菜廚師炮製兩道烏頭佳餚,阿譚、幸美嚐出甘香滋味。 花膠是水上人之寶,極品手製白花膠買少見少!三人拜訪大澳「隱世花膠高手」黃光泉(泉叔),得知白花膠「年資」愈高愈金黃,功效極佳,還價值不菲!泉叔示範用燈照出靚花膠,傳授買花膠「醒水」貼士。他們邊品嚐足料花膠糖水,邊窺探花膠價格暴漲之因;走過大澳地標「新基大橋」,來到泉叔的棚屋,一試從白花魚拉出花膠,庭鋒卻「食乍糊」!魚身「唔好嘥」,正好做密肚鹹魚;最後三人即食大澳原味道-「鹽爆魚肚」。
香港養豬業式微,但港產黑毛豬的「威力」不容忽視!打鼓嶺一豬場負責人曾龍威(Ray)從英國學成歸來,放棄IT工作接手豬場,四年前從台灣引入「高級」黑毛豬。縱使黑毛豬較白豬飼養時間長、產量低,Ray不惜勞心勞力為港人帶來高質靚豬。 譚玉瑛、黃庭鋒、吳幸美參觀八百隻豬的居所,為何種豬、懷孕母豬被隔離?三人視察「產房」, 看Ray為小豬設保暖設施;Ray選購外國入口營養飼料,還充當營養師改良飼料,絕不容易。香港禽畜業聯會會長譚國柱是引入黑毛豬的幕後功臣,他一心增加「港豬」代表性,聽他分享「逐步變黑」計畫。 三人品嚐燒味師傅製作黑毛豬燒腩仔,連骨燒製脆卜卜特別惹味。學懂以皮、肉紋來分辨正宗本地黑毛豬後,三人與資深粵菜廚師製作無添加黑毛豬臘腸,奉上香噴噴煲仔飯。豬手、豬腳分不清?原來憑肉量、大小、關節就能容易分辨。阿譚、庭鋒從「雜草」中掘出本地靚薑,為何種植中的薑「唔見得光」?集齊本地靚材料,來一煲滋陰養顏豬腳薑! 豬油渣麵可說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,油渣麵店店主每天親到街市選料,將本為下欄的東西變成美食主角。選好最佳部位,親手切出合適大小,配合搾油黃金比例,每一步都親力親為,落足心機,成就一碗碗陪伴無數香港人成長的「油渣麵」。
香港仔一間七十年粉麵廠,由十兄弟姊妹合力經營,分別在材料、製作、管理、推廣等各司其職,延續傳統味道。譚玉瑛、黃庭鋒、吳幸美見識「大家族」的經營理念,六弟鄧沛森從英國學成歸來,幫忙打理家族生意,為了保持本土味道,打消工廠北移的念頭。 麵廠使用機器生產,但不能完全取代人手工序。大家姐鄧蘇妹巧手執麵,掌握蒸麵時間,再日炸過千個伊麵餅,有條不紊,讓人驚嘆。麵廠深得街坊支持,主持參與麵廠新春聯歡晚宴,見證家族為承傳麵廠生意之齊心。 蜂蜜是滋潤養顏佳品,主持深入香港養蜂場,品嚐本地蜂蜜原味道。蜂場負責人劉金喜(喜叔)仔細講解中華蜂、西方蜂之別,再和庭鋒開蜂箱,品嚐原汁原味的蜂蠟,再提取金黃冬蜜。喜叔與蜜蜂互惠互利,遇上壞天氣,他甚至為蜜蜂「好拍檔」提供花蜜維生。 另一養顏佳品蘆薈種植耗時,蘆薈田負責人黎翠媚(媚姨)多年來用心鑽研,發展成大片蘆薈田。幸美、阿譚跟媚姨摘蘆薈花,製作清甜養生湯水。庭鋒幫忙收割蘆薈,卻錯手「殺錯隔離」!他又吃出苦味蘆薈,因為熱氣所致?三人品嚐「蠔炆蘆薈」,參觀蘆薈產品製作工場。媚姨憶述蘆薈田曾被人惡意破壞,心血瞬間盡毀的經歷,幸得兩名兒子幫助和體諒,令她甜在心頭。
五花八門的辣椒油中藏著香港風味,辣椒田負責人沈泳賢(Apple)悉心種植香港種辣椒,炮製香港人專屬口味辣椒油。譚玉瑛、吳幸美幫忙採收外形飽滿的辣椒,每一棵蘊藏獨一無二本土「辣」味。蒜頭同樣不可或缺,Apple寧花時間人手剝蒜頭,甚至指頭破損都拒用現成貨,為的是保留每一絲蒜香。 人手炒辣椒油時需抵著高溫、燻眼、勞損,滾油前溫度還接近五十度。黃庭鋒試炒辣椒,卻被嗆得鼻水淚水齊流,一不留神還被滾油濺到手,體會製作者為保辣椒油品質之毅力。Apple回想研發初期屢敗屢戰,幾乎耗盡錢財,不禁淚灑當前。她幸得父親鼓勵而沒放棄,一對子女亦主動落田幫忙,雖沒有豐厚利潤,但家人的支持,以及為香港人帶來本土美食,就是Apple的動力。 香港都有本土手工啤酒廠!三位主持深入酒廠瞭解釀酒程序,從小麥原料到成品都採用機械,配合精密人手監察。「香港啤」產量雖不及商業化酒廠,卻保持傳統製法和味道,加入鹹青檸、菊花、陳皮等,獨創港式啤酒風味。 Patricia、Lisa姊妹同心創立香港發酵茶品牌,初期本著自信擊倒別人的質疑,從市集地攤啟步。阿譚學習製作發酵茶,看似簡單的步驟,其實兩人在掌握茶、糖份量時花盡心血。姊妹倆鑽研將有機杞子、本地薑的精華加入發酵茶,不計較利潤,不為取悅他人,在本地健康食品的路上邁步向前。
香港百年醬油廠沿用傳統古法生曬醬油,保持百份百香港製造。黃豆經過煮焗、撈璜、發酵等程序後入缸生曬,令豉油釋放鮮味。譚玉瑛、黃庭鋒、吳幸美一試難忘的極品鮮味頭抽,究竟頭抽、生抽、老抽是如何鍊成的?醬園第四代繼承人黎定顯堅持在香港古法釀造豉油,全因對「香港人」的感情和執著;堅信用「心」製作豉油,延續太爺傳下來的古法釀製,是維持好品質的基礎。主持品嚐「豉油雞」,吃出味濃情濃的原味道。 六十年歷史的豆品廠同樣堅持傳統,將黃豆轉化成天然本地靚豆腐。雖然豆品廠採用機器協助,但仍保留石磨傳統磨豆工具,經過撞漿、入模、定形等,便形成一磚磚營養豐富的豆腐。第二代接班人羅孟慶眼看父親身體狀況大不如前,卻捨不得放棄豆腐廠,為承繼父親的心血接手這份「夕陽行業」。他不計成本每天早、午製作一轉新鮮豆腐,沒有忘記父親對追求品質的訓言,相信豆品廠得到香港人支持,定能生存下去! 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,香港漁業曾風光一時,主持跟本地漁民福哥到「八大漁港」之一的西貢捉魚,但收穫寥寥可數。福哥以海為伴,沒有退休念頭,深嘆無人承繼日曬雨淋、每況愈下的捕魚工作,恐怕昔日漁港盛況不復再。福哥又帶三人到礁石群掘「鬼爪螺」,品嚐買少見少的港產海鮮。香港海產現在主要靠外來輸入,將來品嚐本地海鮮原味道,會變得難能可貴嗎?
兄弟同心協力,發揚傳統港式麵包風味。橄欖形的包種「硬豬」(香港小法包)買少見少,阿譚、楓學搓「硬豬」麵團;德丞則幫忙壓方包麵團,新鮮出爐麵包脹卜卜,任打唔變形,方包軟熟得可拉絲,絕不行貨。 縱使造包工序繁複,利潤低,兄弟都為傳統風味賣力。路途上試過賺得盆滿缽滿,又試過陷入低谷欠債纍纍,但仍努力不懈,得爸爸的支持,跨過難關,還得到茶餐廳捧場客。適逢父親節,兄弟親手造蛋糕送給爸爸。 香港人喜歡「食花生」,但種花生的農夫則少之又少。「花生友」庭鋒、Danny走進花生田,始知種花生對農田有莫大益處。 花生可變奏出多款美食,老牌小食蝦子花生製作需時三天!風乾、明火焗、炸香,即成熱辣辣蝦子花生!老字號食品廠傳到第二代,經營困難重重,卻不想傳統小食失傳,還望新一代接手,傳承自家創作的風味。
天堂果(木鱉果)脹卜卜,表面有刺,一個個掛在棚上,橙色的成熟果實異常奪目。果肉、核衣同樣食得,因為有益,有來自天堂的禮物的美譽。 樽裝小食工場創辦人喜歡以食會友,又鍾情香港食物,與丈夫共同創業。惜丈夫不幸離世,經歷生離死別,樽裝小食的甜酸苦辣,如歷人生。主持一起製作酒醉鮑魚、麻辣鵝腎、醃蘿蔔,在負責人親自監督下,用料依舊講究,味道依然不變。 醬料廠負責人與八十多歲的母親創業,製作自家醬料,以美味吸引家人圍坐吃飯,是母親的願望。大廚教主持製作傳統、獨特的仁稔醬,負責人仍堅持炮製經典滋味,給新一代承傳下去。 XO醬可謂醬料的經典之最,德丞、正峰幫手撕瑤柱,再依次加入材料炒醬料,用功夫、耐性炮製出滋味來,特別矜貴。負責人繼續鑽研更多新醬料,努力達成母親的遺願!
中秋將至,點少得食月餅應節。深水埗老字號餅家特別在中秋時節,推出「金腿五仁月餅」。庭鋒、正峰眼看肉類、果仁等十多種材料,即幫忙切肥豬肉、叉燒,撕火腿,又落手搓餅皮,為何搓皮時要加入舊餅皮? 撈材料步驟都好講究,還要將餡料裹入餅皮再倒模,正峰卻將月餅拍落地,德丞則手指中招,二人又慢又論盡,還是交給師傅吧!新鮮月餅出爐,甘香味美,傳統味道更吸納韓國Fans。 以新鮮水果製成的中秋糕餅健康不膩,阿譚與德賢學整西柚糕、百香果糕,親自起果肉、打汁、煮漿……而近年流行紫薯食品,不妨試試「紫薯忌廉月餅」,紫薯餡真材實料,口感層次無得頂。 2019年中秋節(9月13日)碰巧又是「國際花生日」,始於1958年的食品廠沿用傳統方法製作花生糖,花生更香,口感更正。新口味「腰果紅莓糖」的果香、果仁非常夾。為迎合新一代,「蜂辣花生」、「麻辣腰果」登場,用滾筒炒完再焗味道更均勻,啱曬「花生友」。
科創農場創辦人研發貨櫃循環水養殖系統,運用貨櫃打造天然養魚環境。貨櫃旁的菜柱過濾養魚之餘,亦依靠養魚水提供肥料,實行「空中魚菜共生」。一於品嚐即撈、即摘寶石魚與紅枸杞。 老字號粉麵廠負責人設立小型博物館,旨在推廣粉麵文化。到工場一看粉麵的製造過程,阿譚、庭鋒還一試手搓銀針粉。 主持為達成「種出原味道」,借來四行田,先由庭鋒除草、翻土,勞動一番!又看一班年青農夫用心種植本地高麗菜,為復興香港農業努力!
有農場種植較少有的本地蔥,而大頭蔥品種味道特別濃郁。有醬料店東主鑽研自家蔥油,用上本地蔥、日本萬能蔥及京蔥,小鍋慢慢炸香蔥粒,是心機之作,用來製作蔥油雞,好食到停不了口! 農夫引入外國水耕技術種番茄,為本地農業帶來新景象。水耕系統透過數據改善番茄質量,並由農青主理,種出本地籐上熟串串番茄獨有的鮮味。主持體驗種植場的日常工作。 庭鋒繼續「種出原味道」,擔竹枝搭竹棚。竹棚外形似模似樣,但能通過重量測試嗎?
香港都有本土咖啡豆!一位咖啡師鑽研新口味咖啡之餘,還自行培植咖啡豆。樹上咖啡果經人手採摘,天然曬乾,再人手剝殼,經過烘焙、磨粉等步驟,製成一杯矜貴的本地咖啡。 荳品製作功夫多,手工荳品可謂買少見少,有荳品廠傳承老一輩的荳品製作功夫,只為追求好品質,堅持手造豆腐、豆卜等,還有手藝之作布包豆腐,看阿譚、庭鋒的布包豆腐實力。 庭鋒為原味道的田施混合基肥後,即播通菜、花生種子,兩款種子的播種形式大不同。
紫色蔬菜含滿滿花青素,有機農場負責人悉心栽培紫皮蘿蔔、紫旺菜、紫椰菜,將飽滿蔬菜入饌一嚐滋味! 老字號飯店接班人將幾近失傳的傳統粵菜傳承下去,製作工序繁複的「蝦子柚皮」、「上湯枸杞浸豬潤」、「江南百花雞」都是巧手刀工之作,阿譚、庭鋒品嚐手工粵菜無可取替的風味。 海鮮都能網購到家,客人可透過直播選購心水海鮮,不妨瞭解整個購買過程。 庭鋒繼續「種出原味道」,好不容易將豆角苗移植到田裡,但竟然全部種錯曬!
石榴樹經過篩選、摘心等工序,小石榴慢慢成長。庭鋒、德賢親自到有機農場採收,品嚐香甜的本地紅心番石榴。 廚藝專家特意選用本地梅菜,配上黑豚玻璃腩等製作自家糭,非常足料,更添本土滋味;亦將老陳皮裹入糭內,果香夾蔥油香,味道昇華。 原盅燉湯外送服務讓顧客隨時品嚐靚湯。庭鋒與謝東閔學整「杏汁豬肺湯」,真材實料,喝得出的滋補美味。 上回播下的通菜種子已冒出小苗,庭鋒趕緊建地籠保護幼苗。可是小苗仍面對著水浸威脅……
農友引入日本紫色小松菜,特別吸引年輕人嘗試,農田亦種有萵筍,主持生吃品嚐鮮嫩口感。 有機農場種有新鮮雪菜,原來新鮮雪菜有種估不到的味道。採收雪菜後洗淨、切段即可醃製,聽農友講解醃漬的學問。 本地意式雪糕採用本土材料,加入香港特色。主持參與薑味雪糕製作,還享有新鮮即食「福利」,味道如何?再製作雪條,竟把芒果糯米飯融入! 為了通菜苗能茁壯成長,庭鋒回到農田趕忙疏苗、移苗、追肥,烈日當空下辛苦一番,大功告成!
農場自家研發農圃雞,負責人夫妻同心管理農場,雞隻的每個成長階段都經過悉心照料,味道好,營養高。庭鋒與德賢見識過雞隻的成長環境,再品嚐自家農場鮮雞佳餚。 農夫用心栽培健康有益的龍脷葉與生菜,主持即場採摘,再於炎炎夏日喝一碗「龍脷葉羅漢果水」,品嚐即炒生菜,特別消暑。薑同樣好處多,以泥薑、若羌灰棗製成的「熟薑紅棗膏」對身體又有何益處? 庭鋒「斬獲」大量粟米莖,將之鋪在泥面幫助農田「補濕」,但過程攰到崩潰!
南丫島索罟灣魚排盡享地理優勢,庭鋒專程到魚排品嚐漁民推介的石蚌,魚身色澤夠黃,清蒸後肉質嫩滑,果然名不虛傳! 香港有本地煙燻原味道,櫸木的煙燻香,加上真材實料的食材、調味,一絲不苟的製作,煙燻香腸、雞肉、三文魚迎合港人口味。 來自台灣的劉子碩加入,先帶他深入本地靈芝培植基地,見識赤靈芝、靈芝孢子培植過程。當然不錯過品嚐養生靈芝的味道。 庭鋒喜見「花生田」綠意盎然,誰知其花生苗幾被野雀吃盡?稻草人,出動!
元朗老字號醬油廠堅持古法炮製醬油,至今仍以柴火煮黃豆,人手撈璜,全天然發酵,全憑師傅的多年經驗。庭鋒、東閔體驗繁複的釀製工序,還一試古法醬油、生抽原味道。 主持深入酒廠一看氈酒製作過程,瞭解一對拍檔所追逐的氈酒(Gin)夢,當中加入了甚麼香港味道的材料?另外,有機農場培植洛神花,採收後用來製作蜜餞或洛神花茶,健康原味道! 經過庭鋒多月來的努力,「種出原味道」的作物日漸成長,今集的任務是幫苦瓜苗繞瓜藤!
「一盅兩件」滿載香港風情,食品廠創辦人專門製作較少眾的點心、包點,庭鋒與子碩學整蓮藕餅、麻蓉包,真材實料的酒樓美點吸引不少捧場客! 農夫悉心栽培的韭菜、潺菜,長得鮮嫩翠綠,即摘即炮製兩道農場風味菜!豬油香口惹味,用來拌飯一流!跟醬料店創辦人買材料炸豬油,再來一碗「豬油狗仔粉」,尋回舊日滋味。 庭鋒親手栽種的農作物正茁壯成長,打理工作更加不能馬虎,除了製作工具捉果蠅,還要落手「服侍」花生苗與番薯苗!
本地有機栽種的年桔買少見少,庭鋒、德賢親臨有機農場,一嚐港產龍膽桔滋味!飽滿甘甜的龍膽桔由檸檬樹嫁接而成,經農夫細心修剪照料,成為豐盛的港產年桔。龍膽桔還可用來製作果醬,甘甜醒胃。 轉往另一農場發掘藏在泥土裏的粉葛與木薯,即席炮製湯水及甜品,大滿足!小店自家製養生「三汁一醋」,選料、磨汁、燉製一手包辦,小量生產,更顯心思。 「種出原味道」收成日來臨!齊齊品嚐親手栽種的羅馬生菜與通菜,享受努力的成果!
大帽山山坡上有兩片清幽茶園,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所管理。踏入採茶季節,庭鋒、正峰化身「採茶姑娘」,再親手殺青、揉茶,不忘即席泡一杯本地有機綠茶,細味茶香。 醬料廠的秘製魷魚醬美味,從街邊檔傳頌至街知巷聞,令人食過翻尋味,負責人用心製作醬料,令食物美味昇華! 有機農場種有六款羽衣甘藍,得負責人悉心栽培,無論即摘即食或打成羽衣甘藍蔬菜汁同樣健康美味。 庭鋒今次執枯葉體驗DIY堆肥;再大膽零裝備從蜂箱取蜂蜜?
老字號麵廠傳承片兒麵懷舊風味,炸至金黃鬆脆的片兒麵配鮮蟹肉上湯,每啖層次不同,口感獨特。 連鎖餅店鑽研香港人口味的月餅,其中「金沙流心奶黃月餅」以新鮮咸蛋黃作餡料,保持最佳風味。月餅上的特色祝福語,有趣又得體。 庭鋒、正峰前往位於西貢的珍珠貝養殖場,見識珍珠養殖過程。以曬乾或新鮮珍珠貝肉入饌,鮮味無窮!有醬園選用貝肉製作的XO醬,同樣惹味。 另外,庭鋒為原味道農田做好休耕準備,再品嘗親手栽種的紫豆角!
「陽光男孩」黃庭鋒、孔德賢、林正峰、劉頌鵬、吳天佑發掘本土原味道! 踏足西貢鹽田梓認識本地天然生曬海鹽的工序,三個蒸發池的池底質地有別,作用如何?鹽花尤其珍貴,舔一下感受其層次。 西貢一個教育農場種有迷迭香、咖喱葉等不同香草,主持即場用DIY有機香草鹽炮製烤肉!有商戶因應疫情推出「急凍雞煲飯盒」,讓客人隨時隨地都可「過雞煲癮」。 「農耕男孩」出動!先由庭鋒、「孔劉」組合種奶白菜,翻土、播種考起幾位男生!
蛋卷店負責人為子女創業,創作不同口味的蛋卷。製作過程、用料一絲不苟,負責人除了精選優質雞蛋,還專程購買新鮮椰汁,堅持新鮮製作。頌鵬初試捲蛋卷,成品如何? 主持再到位於西貢的魚排,品嚐以生猛金錢斑與金頭鯛炮製的菜式,魚排設24小時水質監測系統,給香港人優質海魚。 有自動販賣機售賣健康為本的中式飯糰,庭鋒、天佑到工場體驗製作工序! 今集派出「農耕男孩」庭鋒、正峰、天佑上山採野生茅根,他們能鋤得滿意的收成嗎?
室內養殖魚場引入澳洲國寶魚「墨瑞鱈魚」,奈何疫情令魚滯銷,但無阻場主向港人推廣的決心,還即席炮製墨瑞鱈魚三食讓主持品嚐! 大廚黃亞保在疫境下鑽研即食餸包,令繁忙都市人能輕易品嚐陳皮紅豆沙、客家燜腩仔等功夫美食,方便快捷。 主持化身收割員採收本地水稻,亦不忘品嚐本地米原味道,象尖米、元朗大棠絲苗的形狀、質感有何不同? 今集派出頌鵬、德賢走進本地養豬場,完成幫黑毛豬沖涼、餵奶等任務,順道認識優質本地黑毛豬。
本地有機檸檬園種植逾七千棵檸檬樹,負責人講求品質而進修種植知識,亦在疫情間向社群送出檸檬。檸檬除了可用來沖水、入饌,還可製成果乾。 一對曾於英國留學的情侶,將本地香水檸檬融入外國飲料,加入果皮、草果等調較出與別不同的湯力水與梳打水。主持一睹製作過程,又一試香港原味道的湯力水。 馬貫東在疫情下經營湯料包生意,為甚麼會有這個念頭?又聽他介紹時令湯水之選。 天佑、庭鋒被派往劈竹蔗、採桑葉,炮製清甜滋潤飲料。
主持走進田間收割新鮮當造的芥菜,順道跟農夫學醃鹹菜,並即席品嚐芥菜菜式。本地製造的香腸同樣滋味,主持一睹香腸製作過程,香噴噴的煙燻出爐香腸令人食指大動! 雪糕師曾遠赴多國學造雪糕,還鑽研多款本土特色的雪糕新口味,無論港式甜品「白果腐竹蛋糖水」或小食「薑醋蛋」,都可融入透心涼的雪糕當中。 主持再向星級名廚蕭秀香(三姐)「偷師」,學做惹味「麻香蝦乾蜆肉醬」與「辣味欖菜海皇醬」,用來炮製小炒,菜式美味昇華。
主持到本地養蝦場即捕即食生猛鮮蝦,還落水一試放蝦苗!雖然蝦場曾飽受颱風吹襲蒙受損失,但負責人堅持為港人供應本地新鮮靚蝦。 元朗雞場自家繁殖肉嫩味濃的鬍鬚雞,對雞蛋質素大有要求,除了精挑下蛋的雞隻,亦會在飼養方面花功夫!年輕負責人無懼行業式微,只為傳承本地養雞事業。 甜品師製作的注餡蛋卷深受歡迎,主持試造榛子餡料,又親手捲蛋卷,怎麼顯得不知所措? 「農耕男孩」林佑隊帶同材料煲竹蔗茅根水,還拜師學整雪梨膏。
辦年貨怎少得應節瓜子?有瓜子老字號為保質素,堅持自家炒瓜子。生瓜子經過清洗、調味煮熟、炒香等步驟,怎樣令瓜子表面光滑亮麗? 百香果近年廣受香港人喜愛,本地農場種植外表金黃色的百香果,即開即食,香味撲鼻,味道酸甜。 有餐廳負責人鑽研自家香辣醬,材料慢煮數小時,獨一無二的風味深受客人喜愛,伴飯、麵、火鍋等提升味道層次。 德賢、頌鵬在農場幫忙駁喉灌溉,再就地取材用柴火煲湯,與一眾「農耕男孩」分甘同味。
水耕農莊專門種植水果青瓜,利用椰糠培苗後移植到菜柱,經過悉心料理,再配合溫室種植環境,種出優質水耕青瓜。新鮮青瓜香脆清新,醃漬酸青瓜則非常開胃。 醬廠「父子檔」製作雞煲醬,創辦人的經驗加上新一代的幫忙,製作出方便醬包,在家都能自製香噴噴雞煲。 農曆新年將至,到魚蛋老字號跟師傅學造髮菜魚蛋應節。老字號還生產「環保魚蛋」,當中採用的鱈魚漿如何達至環保原則? 農耕男孩親自到農場採收白蘿蔔,即席製作柴火蘿蔔糕!
新品種蘋果苦瓜的味道和口感有何特色?主持幫忙打理苦瓜棚,再一試生吃蘋果苦瓜。 雲吞麵充滿本土情懷,一間百年歷史雲吞麵舖除了足料鮮蝦雲吞、爽口麵質,大地魚湯底亦是一絕。大地魚粉製作細膩,加入金華火腿、蝦籽味道豐富,「還原」湯底滋味! 有師傅堅持本地製造墨魚滑,精心挑選優質的菲律賓墨魚。雖然現在有機器輔助製作,主持亦體驗一下手打墨魚滑過程。 農耕男孩專程到士多啤梨園,新鮮即摘士多啤梨,還接下一個拼花束任務!
有青年放下穩定收入,轉行創辦本地菇場,得家人支持,克服經營難關,為本地農業出分力。菇包製作、種菌過程是怎樣的? 由調酒師成立的瓶裝雞尾酒品牌,不斷鑽研新口味,包括紫蘇葉、檸檬撻等口味,製作出香港元素的雞尾酒,飲出香港特色原味道。 急凍雞蛋仔讓本地街頭小食愛好者能將滋味帶回家,隨時翻熱,還有不同口味與食法。主持到工場一試同時製作三底雞蛋仔,成品尚可過關。 農耕男孩到農場打工換矮瓜,被安排繁重的休耕工作!
本地水耕菜場引入高科技協助處理繁複工序,以及管理農產品。由機械臂協作的工序效率有幾高?單看落種已見真章。光譜種植、魚菜共生,加上科技監察種植狀態等,對水耕菜的品質有更高的追求。 老字號堅持採用人手製作花生糖,嚴選花生、麥芽糖等材料,靠師傅雙手炒出傳統手藝的美味。好媽媽為女兒製作養生飲品,呷一口陳皮燉檸檬,感受心思帶來的滋潤。 農耕男孩今集搜羅手打鯪魚肉,炮製特色煎釀三寶,正峰挑戰手打脆鯇魚肉,成功嗎?
潮州滷水早已攻陷香港人的味蕾,陳年滷水膽是「靈魂」所在。潮式粉麵店的「滷水牛三寶」粉麵,啖啖都是香濃滷水的美味。麵店的手打潮式燒賣,用料有何特別之處? 主持到農場一試手摘豆苗,體會每口鮮嫩豆苗都是農夫的心機成品。 源自台灣的古早味蛋糕以鬆軟口感與蛋香見稱,蛋糕店創辦人專誠到台灣學藝,再鑽研出各式本土口味。 香港人對叉燒飯不會陌生,新派型格叉燒飯既可放進「咖啡杯」,亦可製成「潛艇」,食叉燒飯都潮過人!
主持到農場採收脹卜卜荷蘭豆與嫩綠唐芹,還即席品嚐融合兩者美味的經典家常菜。 父子檔主理的食品店保留着香港傳統味道,由負責人親自挑選食材,製作炒齋雞粒、椰絲薑糖等地道小食。縱使傳統製作工序繁複,但店舖仍緊守品質,加上與時並進的口味,得到不少捧場客。 本地純素珍珠奶茶採用自家食材,珍珠當中更加入了超級食物,亦採用自製杏仁植物奶,是追求健康美味的新派選擇。 農耕男孩今集幫忙處理有機蔬菜訂單,別以為執菜好簡單!
主持到有機農場親手收割紅生菜與西芹,品嚐鮮甜爽嫩的本地蔬菜。老字號醬園製作潮流「辣炒菜脯」,簡單伴上蝦子麵,更帶出菜脯的香濃滋味。 製作港式懷舊西餅的餅家買少見少,但仍有老師傅選用本地食材,抱着對傳統手藝與味道的堅持,令上世紀的風味傳承至今。庭鋒、頌鵬兩位年輕人一試懷舊忌廉筒製作,品嚐香脆加軟滑的獨特口感。 有機農場場主先將蔬菜育苗,再待農耕男孩幫手秧苗,考驗他們的細心與耐性。二人可分辨出各種菜苗嗎?
本土種植的紅皮薯仔經過農夫悉心栽培,皮薄香甜,簡單切片香烤品嚐最佳原味道。 老師傅多年來的造醬經驗,由新一代來承傳。庭鋒、正峰嘗試製作麵豉醬,體會傳統講究的造醬智慧,而柱侯醬味道亦會因應四季有所不同,足見醬料廠對味道的追求。 近年出現的茶膠囊,將品茶變成時尚的標誌。主持一看專業的茶膠囊生產過程,可見選材認真,配搭創新,亦加入靈芝、強肺補氣食材等,方便快捷即可品嚐一杯靚茶,亦可是新派的養生茶飲。